活動內容:
✿上課時間:2024/07/15(一)~07/27(六)
✿地點:淡江大學
✿指導小組:黃瑞茂(建築系教授)、朱百鏡(建築系助理教授)、林宏恩
✿課程:113-1社區營造服務(大學部,2學分):建築系 黃瑞茂教授
✿更多資訊及時程規劃詳附件
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
一、課程簡介
這是關於社區營造、地方創生、地方設計(Place making)的課程,是以淡水歷史城市作為基地的有任務學習的創新教學實踐。
回顧一下這個課程的議題,2018年「重建街工作坊」與2019年「宗教文化與歷史街區再生工作坊」以回應當時的議題,啟動了田野學校的操作構想,透過師生與居民共學共作共創,嘗試找到城市轉型的縫隙,以及可能的機會。2020年「街角博物館工作坊」展開對於淡水老街的重新認識,在一套來自田野拼貼的理解架構下,探索地方經驗,而展開一套地方編輯與地方設計的測試。
2021年是以「住在公司田溪旁工作坊」,從都會區周邊「臥房城市」的命運思考淡水城鎮的轉型契機。疫情期間,「在家工作」不只是想像,而是真實的經驗。
2022年協助新北市政府推動學習型城市計畫。此計畫是以「韌性城市」回應疫情期間幾乎停擺的淡水觀光生意,接受淡水商圈觀光文化協會邀請,協助開設自媒體等等的學習,透過平台以共同行銷方式尋找經營的機會。藉由思考「疫情之後,如何透過共同行銷的策略與提案來擴展商圈的經營?」為主軸,2023年即以「韻律與節奏:老街河岸地方設計工作坊」,激盪構想,企劃了九天的「2023淡水生活節」。
2024年淡水生活節籌備工作已經展開,我們就以「編織與綴補:第三條劇場城市工作坊」作為行動起點。
二、場域
依據空間重力學的想像,當我們關注經營水平方向時,其實我們是在期望垂直面向的行動展開。重建街與清水街的雙向作用,一方面做為從老街與河岸進入聚落內裡的巷弄,同時重建街與清水街是從山區農地,將山產農產帶到市街,繁榮市街地。而今這山區農地發展成為都市,路徑仍在,將居住者帶回山海之濱的豐富資源的市街區。
不是因為觀光而是生活。對焦在觀光街區的後側,清水街、重建街、險路、眺望點所構成的街巷弄。以下羅列2023年淡水生活節之後的地方連結以及可能的呈現形式,作為起點!
1.一米四以下的空間,街道與住家之間的介面發現之旅,是復甦街道的眼光,未被馴化的眼光,未被資本化的眼光。
2.廟埕形構的歷程,與之後
3.淡江戲院作為城市逃逸路徑的再現
4.紅樓情境,山海河作為基底的移軸視野展開的構圖。
5.農會廣場上的物產品歷(火山邊的城市)
6.校園就是城市,城市就是教室(博覽會就是學習型城市)
7.發現路徑隱藏的軌跡,用石頭寫城市的歷史
8.穿過清水街市場,徐徐而行的沈浸式劇場
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
疫情之後,宅在家已經逐漸改變我們與城市的關係,我們要如何珍惜在回家路徑上關於我所居住城市的所見所聞呢?
活動時間:
2024/07/15 08:00 ~ 2024/07/27 17:00
報名時間:
2024/06/18 08:00 ~ 2024/07/14 17:00
活動地點:
詳附件
活動時數:70.0 小時
活動對象:學生、113學年度新生可點選「校外報名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