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nts:
✿時間:2024/07/01~07/13
✿地點:淡江大學
✿指導老師:張月霞(教育與未來設計系副教授)
✿協同指導:賴婷鈴(教育科技系副教授)、黃瑞茂(建築系教授)
✿邀請評論:徐玉姈建築師(南華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)
✿課程:
113-1碩士班「課程改革專題/3學分」教育與未來設計系
113-1大學部「社區營造服務/2學分」建築系黃瑞茂教授
暑假202407/01(一)~07/13(六)提前上課!歡迎選課!
上課日程表:每日09:00-12:00、13:00-17:00。
(07/06六、07/07日,原則上不上課,小組自行分組工作)
更多資訊詳附件
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
一、課程簡介
這是一堂探索「Place-Based Learning」的課程,透過真實場域實作,進行現象式的參與式學習。108課綱以培育學生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為教育任務,嘗試將城市作為學習主體成長的知識與經驗的參考架構。所謂「城市就是教室,校園就是城市」,除了客觀化知識的獲取外,「地方學」或是「在地學」逐漸成為教育重要內容。Place-based learning可以說是從「住下來」開始,以生活計畫與路徑展開一段的時空旅程。將城市種種當作學習對象,除了已經客觀化的知識獲取之外,學習理解「城市『如何成為』一個地方(‘being’ a place)」。知識也協助我們去思考,如何成為一個市民?這是一個關於你我主體的學習與探索的過程。
這個系列「田野學校」課程是從2018年開始,將課程與學生帶到真實場域中,作為探索創新課程的實踐。2018-2020年是以淡水歷史街區作為設計操作對象,以回應地方生態系重構的作。
2021年開始對焦於「Place-Based Learning」,稱之為「地方學習工作坊」,2021年「住在公司田溪旁工作坊」是以新市鎮作為工作場域,關注於新生的都市狀況下,住居方式的展開,探討在這個變遷過程中,人與環境互動的連結與不連結。提出了透過地方學習作為改造環境的行動機制。
2022年「時間的形狀:地方學習工作坊」以淡水中山路作為場域。連結市街地與郊區的中山路是淡水都市發展過程中的一條重要通道,沿路拼貼了各個時期生活所需的空間環境形態。工作坊探討與梳理出以生活為度的五個生活模式作為提案。
2023年持續在這個路徑上,選定從聚落時期就已經形成,至今仍舊活絡的「清水街早市」作為我們學習的工作場域。「時間的形狀-廟口菜市仔」是課程工作坊的主軸,我們要認識與探究的是淡水場域的書寫與行動提案。學習方式採分組工作的形式,每一組針對一個選定的議題,發展一個提案。
2024是以「站前一條街:英專路地方學習工作坊」為起點。從火車站到捷運站,不只是交通載具的變化,更是城鎮性格與集體生活方式重大改變。「站前一條街」承載著許多市民每一天的生活方式,除了本身的住商使用之外,也是城鎮重要的門戶與通道,是以回來、離開、連結、穿越等等的結構描述。
所以這是一堂強調田野工作的課程,透過田野工作來建構這個由城市各部位(街道)所構成的運作方式是核心的工作,然後如何將這些理解轉變成為地方知識?如何將這個場域轉變成為地方學習之所?
二、場域:站前一條街:英專路
當我們說我們住在哪一條街時,是需要同時給一個門牌號,或是交代一個正交的路名或是明顯的地標物作為標記。一條街有可能穿過幾個完全不同個性與內容的城市區塊。
當我們看著地圖的一條街,我們的視覺或是心思總是順著這條路徑去延伸,看看這一條路是連到哪裡?
英專路是淡水火車站正對著的最靠近的街道,當時是以支應著火車站前所需要的種種設施與商店。
英專路修築是為了淡江英專(今日的淡江大學)創設時的城鎮支持工程。英專路一帶是當時大學生住宿的主要區域之一。
經濟起飛,島嶼人口聚集台北都會區,淡水被編派逐漸成為「臥房城市」的個性。英專路靠山一側(學府路)逐漸發展起來。
火車停駛,捷運開通之後,英專路店家完成了轉型,是以城鄉日常通勤往來的生活支應為主要店家的開設。生活圈的形成,還有許多人說「英專路夜市」!
英專路二側街廓,在都市計畫劃設為住宅區。但卻是淡水商業最繁盛的一條街,從早到晚。
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┉
疫情之後,宅在家已經逐漸改變我們與城市的關係,我們要如何珍惜在回家路徑上關於我所居住城市的所見所聞呢?
Time:
2024/07/01 08:00 ~ 2024/07/13 17:00
Registration period:
2024/06/18 08:00 ~ 2024/06/30 17:00
Location:
詳附件
Duration:70.0 hours
Attendees:students、others